查看原文
其他

【投资体系】创造价值:以生活的视角走进价值投资

琢舟 琢舟八千里
2024-09-21


序:我在收到老唐的《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平装版后立马迫不及待地拆封(精装版还没收到),看完之后发现此辑比第一辑逻辑更加严谨,章节更加顺滑,而且老唐针对估值方法和实战案例做了很大的更新。我从这里面比第一辑得到了更多的启发,让我再次感动于认识老唐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本文从第二辑出发,描述了我是如何以【生活的视角】走进价值投资 ,并在老唐“无形的手”的指引下,逐步形成一套投资体系雏形的思考以及感悟。
我准备以“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部分逐步讲述。





第一部分:为什么是价值投资?

本部分“为什么”以“为什么要投资、有哪些投资形式、有哪些投资理念、为什么是价值投资”四个章节展开:




一、为什么要投资?


说到投资,映入眼帘的就是赚钱,没错这是投资无法避开的“原罪”。“金钱是魔鬼”、“钱乃身外之物”、“视金钱为粪土”,在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中金钱可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的文化也隐晦地将金钱贬为污秽之物。

 

但我不这么认为。

 

金钱是邪恶的吗?金钱到底是什么?现代的金钱其实是指现金,本质上是以国家诚信作为背书的“法币”,它实际上是一种交易媒介,其本身就是一张纸(可能是几串代码)根本就没啥价值,更别提它的正邪属性。真正有价值的是它所交易的东西——财富。

 

财富是什么?

 

财富可以是银行存款、一套房子、公司股份、债券贷款,可以是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端正的品行,也可以是情侣之间的爱恋、陪伴家人的时光、朋友给予的信赖……这些我们或所拥有的、需求的、期盼的就是财富。

 

我们拥有的财富很有限,但需求又很旺盛,所以不得不用现金去换一些回来。反过来想,如果给我一个可以吐出任何东西的机器,可以吐面包也能吐别墅,还能吐出超级药,那现金对我来说就没用了。因为我没有对外交易的需求,完全自给自足。

 

在认清现金的交易本质后,很容易找到投资的直接目的——赚钱,其实就是为了赚取财富

 

但赚取财富是最终目的吗?我想不是。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上厕所,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同样不得不做的事,比如上学、上班、上税……

 

当这种事情无法拒绝时就会让我们很痛苦。

 

我们不得不为了填饱肚子而去上班,不得不为了找到工作而去上学、拿文凭,不得不为了考上大学而去背单词、背题库……

我们不得不为了提高收入而去晋升,不得不为了工作岗位而去阿谀奉承,不得不为了阿谀奉承而去酗酒、吸烟、应酬……

 

如果我们不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背单词、背题库、酗酒、应酬,我们不去思考这么做有什么意义的话可能还好。或许这就是不要活得太清醒?傻人有傻福?

但其实我们稍加思考就能知道“不要活得太清醒”、“傻人有傻福”这样的陈述是经不起推敲的,是不负责任的:什么时候该傻、什么时候该清醒?什么叫傻、什么叫清醒?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是真正的乐观,还是主观的臆断,甚至是自我的欺骗?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之后,就一定会对不符合价值观的行为产生抗拒。

 

当无法拒绝这样的行为,与价值观严重相斥时,痛苦便应然而生。

 

缓解这些痛苦的良药便是我们所拥有的金钱。

金钱只能缓解而不能治愈,因为有些东西是换不来的。

 

原理很简单,当金钱充裕时,我们便可以拒绝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我们可以选择不去上班以换取劳动报酬,也可以选择不去应酬以换取收入提升;我们可以不为了找到工作而去上学,我们可以学习我们感兴趣的专业,而不是收入高的专业;我们不用为了高额的手术费而去借高利贷,也可以想打车就打车,想吃肉就吃肉……

 

即使仍然会有不得不做的事,但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这也是投资的最终目的——使我们有更多选择的权力。

 

为什么要投资?

 

为了赚取财富,使我们有更多选择的权力。

 

在进行投资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无论收益如何,总得选择一种投资,有哪些投资类型呢?我想从投资形式以及投资理念两方面切入,投资形式是外表,投资理念是内在。 




二、有哪些投资形式?


身边朋友聊得最多的就是哪里的房子值钱,哪里的房子又在涨价,哪里的房地产商又准备开盘一个高端住宅区,他准备开始贷款入手了。

 

那买房子是一种投资形式吗?

 

你或许会说是,因为自己是为了出租而收取租金;

你或许会说不是,因为自己不是为了出租而是为了自住,这是刚需、消费。

 

我觉得说的都对,因为我认为是/不是投资取决于花钱的目的。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投资也取决于目的。

注意:你或许会说目的是为了以更高价卖出去,我认为这种找接盘侠的行为不是投资而是赌博。

 

以投资的目的为出发点,我认为投资的形式可分为债权投资以及权益性投资两种:

债权投资是:为了取得目标债权,固定的收回期限和固定的投资收益,也就是为了按期收回本息;

权益性投资是:为了取得目标的经营权,收益的收回期限和数量都不固定,这是为了获取目标的剩余价值。

举个例子:

张三想开一个烧烤摊,但是自己还差10万去买烧烤架,于是决定找李四帮忙。在经过商量之后,张三给了李四两种选择↓

A:李四借10万给张三,每年收取利息5000,五年后的今天连本带息一共收回12763元(10000*1.05^5);

B:李四跟张三搭伙开店,李四投入10万,张三投入10万,经营收益五五分账,关店后卖烧烤店的钱也五五分账。

 

对李四来说,A就是债权投资,B便是权益性投资。

 

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投资基本都属于这两种形式。

 

银行定期存款、国债、货币基金…属于债权投资;

公司股份、房屋出租、开烧烤店…属于权益性投资。 




三、有哪些投资理念


身边朋友关注最多的就是房地产、基金、股票……在这些投资形式中以股票最为惊心动魄,牵动着操盘手们的心弦。

 

股票市场(二级市场)本身只是一个交易场所,里面没有钱。所以类似“大水流进了股市”这样的话可能就是在掩人耳目、骗傻子,但我们往往就吃这一套。

 

这是因为股票市场是一个增幅器,由于实时显示价格,它可以通过“金钱”将人性无限放大,我们看到别人赚钱时悔恨、贪婪,我们看到别人亏钱时庆幸、恐惧;我们每次都会相信这次不一样,但事后又会用过去发生的事总结出一套规律,去指导下一次……

 我们的喜怒哀乐在股票市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肾上腺素分泌使我们的面部表情比包子还拧巴。 于是我们开始四处寻求“大师”帮助,“大师”说他那儿有最快的内部消息、政策指引,每天开盘前公布股票代码,收盘后进行总结复盘……

更有甚者开始看书、买课,学习K线、短线、中线、长线;上升趋势、下降趋势、中枢定理、横盘震荡;α、β、γ,基本面分析、宏观经济环境…… 我们揣着这一套一套的秘籍,信心满满地回到股市准备大杀四方,不成功便成仁! 

结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还是那棵韭菜。 于是我们怨庄家、怨操盘、怨内幕消息、怨公司造假……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握个爪)

 

我和大多数进入股市的人一样,多少会有点类似的经历。但由于学习能力太差,我学完蜡烛图之后一脸懵逼,接着又去学缠论,直接两脸懵逼,当时就被劝退了……

 

后来我才知道我一开始所学或可统归到【技术分析】这一类。

 

接着那时接触到《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从本杰明·格雷厄姆顺藤摸瓜找到沃伦·巴菲特还有查理·芒格,然后又找到唐朝、杨天南、段永平…这些国内的投资者。

 

在经过一些阅读之后我惊然发现:他们所称的【价值投资】我好像还能搞得懂一点!

 

直到后来我把老唐的三部曲:《巴芒演绎》、《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一/二辑)》、《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以及唐书房的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不止一遍之后我才知道什么是投资。

 

老唐就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通过他的著作、他的实践,以及他在书房里跟我们的答疑,一步一步将我领进了价值投资的殿堂!

 

通过抄老唐的作业,我同样认为投资理念可分为价值投资技术分析两类,依据的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分歧:市场是无效/有效的。




四、为什么是价值投资?


且不谈市场是有效/无效的,当时在一堆武功秘籍中找到一本自己能修炼的,我就不管好瓜烂瓜先啃为敬!

 我将关于市场有效性的讨论放在了第二部分第五节。

 

我回顾过去为什么自己会走上这条路的时候发现,选择哪种投资理念的关键根本就不是哪一种更加合理,而其关键在于你所期望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这种生活状态的区别在于自己所在乎、所关注的是什么。

 

【技术分析】市场有效为出发点,需要关注于如何预测市场。其本质上是博弈,而且往往是零和博弈,是庄家、散户的博弈,也是多头、空头的博弈。

 

不可否认,有些人会享受这种博弈的生活状态。但我很难在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行为中获得成就感,我觉得与其盯着电脑屏幕看盘,还不如多做几组卧推。

 

【价值投资】市场无效为出发点,需要关注于公司经营如何。公司的盈利往往是给顾客带来价值的交换(见第一节),这是正和博弈,给他人带来价值会给我极大的成就感。

 

关心于公司经营会反逼我去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我经常在这些专业知识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譬如酿酒、建筑、人脑学习、社交网络、线下广告……虽然说不一定会学的很深,但随着自己的好奇心一点点被挖掘,我会越来越主动的去学习,向更懂行的人学习,惊奇世界上有如此之多有意思的东西,更对这个世界越来越敬畏。

 

如果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学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甚至还能因此赚到钱,那为啥还要去算计别人呢?

 

当我期望以求知、虚心、诚信、自知等实事求是的态度生活时,便有一只无形的手,将我牵引到了价值投资这里。

 显然这是老唐的小胖手!

 

这就是为什么是价值投资。





第二部分:价值投资是什么?


本部分以“市场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超额收益、慢慢变富、价值投资是什么”四个章节展开:




五、市场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市场,是指证券交易市场,也俗称股票市场。在大陆通常指代以人民币结算的股票交易市场,是公司将自家股票挂在证券交易所进行公开交易的市场,也称为二级市场。

大陆共有三个证券交易所,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沪市和科创板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市和创业板在深圳交易所上市)和北京证券交易所(新三板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著名不务正业的纺织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其董事长沃伦·巴菲特老先生在一次采访中曾说过:“如果你在市场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市场是相当有效的……”

 

我同样也认为市场是相当有效的。

 

主要的依据是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有无数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在这里直接引用↓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股票市场,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已经及时、准确、充分地反映在股价走势当中。反之则是市场的无效。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市场中的人都是理性人。

 

理性人在各类经济学教材中都有介绍,我拎出它的两个定义↓

 

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利己;

二是完全理性:即人们都能通过成本-收益的原则来做出决策。

 

乍一看这两个定义会觉得是废话,在股票市场中的人肯定是为了赚钱→利己,为了赚钱肯定需要收益大于成本→完全理性。

 

但事实上有大量的新闻、研究、案件表明:股市中赚钱的内里不一定就是利己,还可能是财务造假;低买高卖是傻子都知道的原则,但是追涨杀跌的都是聪明人。

 

所以理性人可能就是一个只存在于教材中的名词,真实世界是复杂的,导致理性人无法理性的原因正是———人性

 

 人性的复杂就在于,市场中的参与者,包括各国政府、中心银行、投行、交易员、购房者、你我他,这些所有的参与者并不是随时保持理性的,他们具有羊群效应,会一哄而散。

实际上,就算高度理性的投资者也会出现恐慌。就像电影院的观众遇到大火时,人人都争先恐后地想要逃命一样,恐惧感的蔓延会使金融市场具有本质上的不稳定性。恐慌情绪的敏感作用在信贷市场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我推荐有兴趣的朋友看看《赌金者》,叙述了一个超高智商团队预测市场的失败经历。)

 

如果理性人的定义无法被事实证实,那有效市场假说就很可能会脱离实际,也就是会出现无效市场。

 

所以巴菲特在那次采访中说的是:“如果你在市场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市场是相当有效的……但是也并不足以支持以有效市场理论方法来进行投资。”

 

这正是因为市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效的,也有极少数无效的时间段。

 

但没人能够每次都猜对是有效还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市场不可预测。

证伪:只要找到一种把握股价波动的方法,哪怕每个月有一次高抛低吸获利10%的能力,就能靠10万本金,在10年变成约百亿净资产的大富豪。




六、超额收益


 这时会有疑问,投资不是为了普世济民而是要赚钱的,但如果市场不可预测,那投资还如何赚钱呢?

 

答案是价值投资并不能帮助我们一夜暴富,只能帮助我们获取超额收益,慢慢变富

本节讨论超额收益,到底有多慢请见第七节。

 

在讨论超额收益之前,我先梳理以国家为背景中各个主体的收益情况↓

 

【GDP增速】

当将整个国家视为一个主体时,其经济运行结果一般以GDP衡量。GDP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即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由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人口和土地生产增加、交换和分工的深化及其带来的知识积累,以及法币时代必然带来的通货膨胀…推动着GDP的持续增长。所以在一个经济环境稳定的整体中,除非发生极端情况导致经济衰退,否则GDP将长期持续增长。

我推荐有兴趣的朋友看看《人类简史》、《国富论》、《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分别可以找到关于人类生存发展、生产力、通货膨胀的论述。

 

我国2012年-2021年GDP增速保持在7%左右。

 

【企业】

如果按照参与创造和分享GDP的主体区分,它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中央、地方政府拿走的税;二是参与GDP创造的个人的收入;三是非盈利部门获得的捐赠和服务部门获得的服务费用;四是企业的盈利。

 

将其中的企业视为一个主体时占GDP的70%左右,并且由于企业的专业分工、规模效应以及奖惩激励等内因存在,所以企业的收益是大于社会平均水平的。

推荐有兴趣的朋友看看奥利弗的《企业的性质》。

 

有研究表明,1995-2014年的20年跨度里,我国全部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保持着年均近10%的水平。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齐东平的《终极价值投资》里面找到,下同。

 

【上市企业】

虽然企业能上市也不见得其有多优秀,甚至正是因为缺钱才会上市融资。但由于证监会对企业上市设定的门槛、上市时各项费用支出、上市后融资的可能以及证券市场对其行为的监督等等,上市企业被筛选出来后作为一个主体,其盈利能力是高于企业平均水平的。

 

研究表明,1995-2014年我国全部上市企业的年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2%左右。

 

【上市企业中的优等生】

将上市企业中ROE>12%的优等生企业视作为一个主体,那其盈利能力肯定是>12%的。

 

到这里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若将各主体视作为投资标的,把筹码放在【上市企业中的优等生】上则能获取超过【上市企业】>【企业】>【GDP增速】的收益,这也就是超额收益。

 

所谓超额,即超过平均水平,这个平均水平可以是上市企业(大盘)、可以是企业整体(地方经济)、也可以是社会平均水平(GDP)。

 

这也就是定投宽指基金能够获胜的原理之一。

 

正是因为一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不断提升、每一代人对于人生的追求日渐丰富、人类社会文明的持续推进。

 

所以投资能够获取超额收益。

 

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无论期间经历了革命、战争、经济危机还是世纪瘟疫,世界的发展持续向前,人类社会文明的推进难以阻挡。(我相信这次疫情也会同以往一样,不会“这次不一样”)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枪炮、病菌与钢铁》里找到人类文明的推进。 

                 (世界银行:历年世界各国GDP总和)


 但仅仅有了超额收益还不能使我们从投资中获取满意的回报,若想慢慢变富的话我们还需要另外一项乘数———时间

 

时间就是年复一年的持续增长。 




七、慢慢变富


 时间超额收益两者叠加起来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以至于被爱因斯坦称赞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 

———

可能有人会嗤之以鼻:复利?就算是拿到企业平均水平的10%也太少了,做生意不赚个三成都不去操这份心,一点都不满意。

 

OK,咱一步步来,先用一个直观的图来感受一下复利的能量↓

 

(国家统计局:中国历年GDP)


1979-2010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年均9.9%的高增速;相应地,此期间国民总收入增长了19.7倍,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了9.6倍。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以汇率法计算,1978年,我国GDP位居世界第十位,至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国家统计局发布。

 

31年时间,GDP以年均约10%的增速使得GDP增长了约19倍。而且这可是国家级的增长,体量摆在那就可以知道这件事有多难以办到了,这就是复利的能量。 

———

这时可能会有人说他只关心自己的生活,31年也只有19倍,还没有房价涨得快,10%的收益增长太慢了,还是不满意。

 

OK,说的没毛病,是没有房价涨得快,就拿现在最贵的深圳市来说,其1981年的房价是1000元/㎡,2022年3月时已经涨到7万出头了,41年时间涨了70倍。

中国房地产协会所公布的数据。

 

用手机自带的计算器算一下就能知道,41年70倍的增幅折算下来就是年化10.92%的年收益(=701/41),这就是深圳房产的增长速率。

 

一眼看过去70倍很诈唬,如果当初100万买了几套房子,现在就值7000万了。

 

若按照第一节中提到我国【上市企业】平均水平的12%来计算,同期股市平均水平增长了104倍(=1.1241)。

 

也就是说如果把当初购买深圳房产的100万筹码放在整个【上市企业】主体之上的话,最后得到的收益比深圳的房子还高。

 

更何况年化12%的收益基本算是投资的及格线,因为有很多这样的标的,宽指基金基本都是这种。 

———

这时可能会有人说他就算是拿到了这个及格分数,那也不是很满意,因为房子有居住价值但股票没有,所以他能接受这30多倍的差异。

 

OK,抛开这人忽略的企业分红不计,假设再通过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对【上市企业中的优等生】的筛选能力,将年化收益率提升到15%是很有可能的。

 

按照这个年化收益算下来,41年时间将会带来308倍的增幅(=1.1541)。

 

不知道这个收益率满意不满意? 

———

可能还会有人说不满意,因为41年时间太长了,假如自己在30岁时能够掏出100万进行股票投资,等到卖掉换钱的时候都已经71岁了,那还有啥意思?

 

OK,不能回避这个很现实的问题,时间。如果投资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消费的话,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进行消费确实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时候才能消费:假设现在30岁的你有100万进行投资,将由头定为当下很流行的“财务自由”,以1个亿为目标,以15%收益率为标准的话。

 

你将在33年后,也就是63岁的时候挣到1个亿[log1.15(100)≈33]。

 

如果是20%呢?

 

如果是20%的收益率的话,你将在55岁的时候挣到1个亿[log1.2(100)≈25]。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还满意吗? 

———

巴菲特在2021年致股东的信中披露:伯克希尔·哈撒韦在1964年至2021年累计实现了36416倍的收益,1965年至2021年57年时间年复合增长率20.1%。

 

连投资大师巴菲特都只能做到年复合20.1%的增长率,我们对20%的增长率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还不满意的话,除了重建角色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好办法了。

 

但其实我们想变富的话并不用做到像巴菲特那样57年持续20%+的增长。

实际上巴菲特早期合伙人公司期间(1957年-1964年)的年复合收益率达到了28%,后期因为资金体量太大产生了投资阻力导致收益率下滑,这也是他常常烦恼的事。

 

我们只需要做到首先获取超额收益,至少能拿到触手可及的12%(定投宽指基金),然后从一揽子股票里挑选出【上市企业中的优等生】来逐渐提高自己的收益率。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做到15%就能过上很富足的生活:30岁拥有100万的启动资金,35岁时是201万,40岁404万、45岁814万、50岁1636万,这比投资深圳的房子快多了。

 

当然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它会花一些时间,这也就是慢慢变富。

 

至于最后能获得15%还是18%甚至是20%的收益,那就得看你对财富的欲望有多强烈了,当然还得靠一些运气。

关于投资的运气我放在了第三部分 




八、价值投资是什么?


 本部分至此讨论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价值投资并不能使我们一夜暴富、腰缠万贯,因为它不是点石成金的炼金术,也不是逢赌必赢的制胜法宝…

 

【价值投资】市场无效为出发点,需要关心于公司经营如何,它是一种投资理念。

摘自第一部分第四节

 

是【在接受市场不可预测的前提下,帮助我们获取超额收益,慢慢变富的一种投资理念。

 

我们在投资期间会遇到很多难以抉择的情景,这时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市场、不能正确面对生活的话会带来极大的痛苦

 

只有在能接受其作为生活理念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正确面对市场和生活,同时运用此理念进行投资。

 

这样的话会带来极大的快乐,同时还能赚到一些钱。

见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价值投资怎么做?


巴菲特老先生早就将价值投资的方法公开,并且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表示:“投资只需要学习两门课,一门是如何面对市场波动,一门是如何估值。”


本部分以“如何面对市场波动、如何估值、如何做出投资决策” 三个章节展开,并以“为什么叫价值投资”总结我的感悟。




九、如何面对市场波动?


巴菲特曾说:“市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效的,也有极少数无效的时间段。“

 

我们能了解到很多关于市场波动的分析,周期、市场情绪、市场趋势、市场阻力…其中不乏有列举了合理逻辑、有力证据的视角,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去学习它们(如果不了解的话可能做不出选择),但我认为下面这个才是我们面对市场波动最舒服的视角。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用了一个经典拟人的【市场先生】来代表【市场参与者所组成的群体】,他所具备人性永恒不变———贪婪和恐惧交替而来:

投资者应该把市场行情想像成一位亲切的市场先生的报价,他是你私人生意中的合作伙伴。

 

市场先生从不失信,他每天定时出现并报出一个清晰的价格,然后由你决定是否按照这个价格买下他手中股份或者将你的股份卖给他。

 

虽然你们两人的生意可能存在某些稳定的经济特征,但市场先生的报价却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患有无法治愈的精神缺陷。

 

有时,他很高兴,只看到生意中有利的因素,他会制定很高的买卖价格,因为他担心你侵犯他的利益、夺走他的成果;

有时,他又很悲观,认为无论是生意还是世界等待人们的只有麻烦,他会制定很低的价格,因为他害怕你把自己的负担转嫁给他。

 

如果他的报价很低,你或许愿意买进;如果报价很高,你或许愿意将你的股份卖给他;又或者你也可以干脆对他的报价不予回应。

 

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可爱的性格:他不在乎被你冷落。如果你今天对他的报价不感兴趣,他明天会再给你一个新的,交易与否完全由你决定。

很显然,他的狂躁抑郁症发作得越厉害,对你就越有利。

但是,你必须记住一个警告,否则无论做什么都是愚蠢的:市场先生只为你服务却不能指导你。对你有用的是他的钱包,而不是他的智慧。

如果他在某一天表现得特别愚蠢,你有权选择忽视他或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他的影响,那将是一场灾难。

 

巴菲特后来也用了一个农场故事,阐述了他是如何面对市场波动,以及市场先生是如何的疯癫:

如果有一个喜怒无常的人拥有一个农场并恰好与我的农场相邻,每一天他都提出一个报价,或是想买入我们的农场,或是想卖出他自己的农场,价格则随着他的心情好坏而忽上忽下。

 

那么我除了利用他的疯狂还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他的报价低得可笑,而我又有些闲钱,我就会买入他的农场。如果他的报价高得离谱,我要么把自己的农场卖给他,要么不予理会继续去种自己的地就是了。

 

用市场先生的视角来看待市场,这就是如何面对市场,比我在第二部分中所说的“市场不可预测”更抬高了一阶:市场不可预测,只能利用。

 

就算我们接受了市场不可预测,但谁能想到竟然还能利用市场呢?那要如何利用呢?

 

当市场先生疯癫地给我们很低的农地出售价格时,我们就以低廉的价格买入;

当市场先生疯癫地给我们很高的农地购买价格时,我们就以昂贵的价格卖出。

其他时候我们就踏踏实实种地。

 

这时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当市场先生每天给我们不同报价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判断这个价格的高低呢?

 

这与巴菲特的另外一门课有关:如何估值。

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如何利用估值做出投资决策。




十、如何估值?


“估”即估算,“值”即价值,估值就是估算价值,在投资中是指估算一项资产的价值。

 

我们在市面上能够找到很多估值的方法,常见的有自由现金流折现法(DCF)、股利贴现法、市盈率估值法(PE)、市净率估值(PB)、市销率估值(PS)、PEG估值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自由现金流折现法,它的数学推导很简单,若想深入研究的话可以看看《价值评估》这本书(挺厚的,只推荐看公式推导相关章节),另外网上也有很多解析,这里就不过多赘述。

 

但自由现金流折现法本质上不是什么万能公式,它只是个估值思路,只能提供给我们一个模糊的区间。我们并不能真像其公式那样用计算器得出估值,然后生硬地按照计算结果来做投资决策。

之所以是模糊的,从现金流折现法公式中就能看出:只需要更改一丝增长率、贴现率,最终估值将会相应产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对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从估值过程中也能看出:对于增长率、贴现率的估算是一个带有很大个人色彩的行为,其中蕴含了我们对公司、行业、商业环境的个人理解。

这些参数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估值结果出现上百倍的差异。

 

“有知有行”的创始人孟岩曾在“无人知晓”的播客中这么评价现金流折现法:“你想要什么样的估值,我都能够用DCF给你算回来。”

 

既然无法得出一个精确的答案,那估值到底是什么呢?

 

估值并不是投资的结果,它只是我们投资的参考依据。它是一个锚定企业内在价值的模糊区间,我们在这个模糊区间中能够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才下手,所以其实估值不用追求极致的精确,它追求的是模糊的正确。




十一、如何做出投资决策?

我想巴菲特的两门课“如何面对市场波动”和“如何估值”已经是价值投资方法的全部了,我们还需要做的是思考此方法如何应用于实践?

 

也就是要思考此方法如何指导我们做出投资决策?

 

加上我在上一节中所讨论的估值模糊区间,就可以再问清楚一点:在估值的模糊区间中,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投资决策?

 

老唐(唐朝)用他简洁的语言帮我们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老唐估值法】:

①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三年后合理估值=第三年预计自由现金流✖(1/无风险收益率),高杠杆企业打七折。

其中“1/无风险收益率”称为“合理市盈率”,比如目前无风险收益率在3%~4%范围波动时,合理市盈率取值25~30倍;若无风险收益率在5%~6%范围波动,那么合理市盈率就取值15~20倍,以此类推。

②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为目前的理想买点。三年后合理估值✖150%或者当年50倍动态市盈率,二者中较低值为一年内买点。

③买点买入,卖点卖出,中间呆坐不动。

 

我认为这是市面上能找到的最合理、最简洁、最能指导实践的估值方法,老唐在书和公众号“唐书房”里对他的估值方法进行了很多论证,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其中“三年后估值的50%”,这时候有明显的便宜占,所以我们可以买入

这个50%的位置是每个人对自己投资回报满意程度的预期,同时也是自己预留的安全边际。老唐的预期是指三年赚100%,年复合收益率为26%,这比巴菲特的长期年化收益还高,这是老唐认为的明显的便宜占。

 

“三年后合理估值✖150%或者当年50倍动态市盈率”的时候有明显的便宜占,所以我们可以卖出

这里之所以为50倍和150%,是因为【老唐估值法】中假设:当无风险收益率上线为4%,永续增长假设为两倍无风险收益率8%。在这个条件下今年的50倍市盈率和三年后合理估值上限的150%基本等价。

这也就意味着,今天50倍卖出,是提前三年在合理估值的基础上加价50%卖给接盘侠,此所谓有明显的便宜占。

 

如果一项资产的估值模糊到我们无法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就可以说:这项资产在我的能力圈范围之外。这也就是老唐所说的不符合三大前提。

三大前提:利润为真否?利润可持续否?维持当前盈利水平是否需要大量资本支出?

 

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有明显的便宜占就是可以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这纯粹看运气。

 

其他时候我们怎么办?呆坐不动,踏踏实实种地。




十二、为什么叫价值投资?

——创造价值


至此我将我从老唐那里学到的价值投资讲述完毕,但我内心还存在一个疑惑:为什么此种投资方法会被称为【价值投资】呢?

 

除了价值投资所寻求的是占市场先生的便宜之外,我认为还可以从我们作为投资者的视角去思考。

 

其实估值本身只是一个技术流程,从随便往模型中输入几个数值得出结果就可以知道,他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

 

但投资者可以创造价值。

 

投资者实际创造价值的行为蕴含于下述过程之中:理解企业模式并洞悉企业未来价值的驱动要素

 

首先,估值中蕴含了我们自己对这项资产的个人理解,个人理解又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能力之上的,这不是仅凭口舌就能完成的事。

 

以上市企业为例,我们需要从最基本的财务报告开始学起,从其出发,延伸至企业的经营模式、竞争战略、商业环境、管理层能力等等。

 

这也就是老唐所说的寻找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这个过程。

 

其次,在寻找出这样的企业之后就能很容易得出【老唐估值法】中唯一一个变量:三年后的真实利润,从而得出估值结论。

相应地也能得出其他自由现金流折现法中各个变量。

 

最终,这样的估值结论将会产生一些影响:

 

对我们个人来说,我们依据这样的估值结论做出投资决策,并且由此获得投资收益,这给个人创造了价值

 

对上市企业来说,我们做出的投资决策使得股价与企业价值更加贴合,这带给了诚信管理层更多的工作激励,减少了浮躁管理层的侥幸心理,让管理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运营之上,这会提升企业的效率,这就给企业创造了价值

 

对于市场环境来说,我们的投资行为使得证券市场的股价波动更加稳定,这让企业的上/退市更加合理,也让更多的赌徒迷途知返,这就给市场创造了价值

 

我们去理解企业模式以及洞悉未来价值的驱动要素的行为就是在没有便宜占的时候应该做的事。

 

正因为这样的投资者行为创造了价值,所以更应该称这样的行为是【价值投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琢舟八千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